创新会展服务,如何走出“低端形式主义”(前篇:会展经济的本质)
昨天上午还在和广交会展馆的一位管理层探讨“风向标”广交会的情况,下午就收到相关消息说广交会将线上举办。
“某火锅市”一位行业主管领导发来一条私信:“菲菲你说的对啊,6月底前没戏,不知道多少中小企业扛不过去!”晚上“会展哥们”群里70多位企业家开始沸腾,各种担忧,各种负面情绪高涨,如何应对新冠肺炎对中小企业带来的冲击?企业如何自救?到底啥叫线上展会,会不会给实体展会整没了?成了最热的话题。
群里交流了一晚上,但我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告知大家格局要大,会展经济…会展经济…为什么只有人提“会展”而无人问津“经济”,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各种想法现不现实?在形势明朗的前提下是否还应该这么干?为什么这么干?盈利模式何来盈亏是否平衡?一定要纵观全局要学会深度思考才能自救,透过表象看本质,然后总结出解决方法,让方法系统化可复用形成方法论。
这两年会展圈突然多了好多学者和教授,我相信这和国家对会展的重点提法有很大的关系,会展专业在大学里实则是管理专业,这么多的学者进来相信一定会带领大家加强管理提升绩效,从经济学和宏观层面多为会展保驾护航。
01从市场机制看会展到底是什么?
展览是经济活动的一种,要符合经济学和基本的商业逻辑,整个会展市场的经济基本运行始于企业的市场经费即市场经费中的一点点活动预算,链条断了不可能转动。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会展”岂能脱离“经济”?经济学能让大家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本质,更加独立思考和自信,知道,世界上每个人都不过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为自己而工作。
02从产业容量看
国际市场看,根据德国经济展览和博览会委员会的统计,欧洲营收过1亿欧元的展览企业“拉大行距打印也就是一页纸”,可谓屈指可数(遗憾的是没有看到中国主办单位的身影)。国内市场看,商务部2019年10月发布的《中国展览业发展统计分析报告(2018)》商务部报告显示,全国展览会营业收入达893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2.4%。其中大型展览年增长仅3‰,行业进入微增长时代。仅占到GDP的0.6‰。小于10000m²展览会占市场总量的43%,1-3万m²占38%,利润分别为22%,28%,细算一下应该是不含税毛利(面积*出摊率/9*招展报价*折扣率-成本……做过展的都会算)小型展览会占据了81%的大比例,产业链下游的企业更是微乎其微、沧海一粟。
展览业结构较为分散,是各个行业展览活动汇聚而成。现阶段中国展览业仍面临集中度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作为一个小于1000亿的行业明显市场体积不足,行业协会办展模式仍是中国展览业主流,这一模式下变革难、效率低。产业小、中小主展企业都在盈亏平衡点上生存。产业小、企业微,政策春风自然很难吹到中小展览企业的门前,自扫门前雪是“本分”。
03从供需关系看
看了新华社原标题为:“两周内1000万人失业,美国经济遇上大麻烦”的文章,但据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新闻发布会,疫情全球蔓延,对我国经济影响尚难以预料。
投资、消费、出口是国民经济的三架马车,缺一不可,所以疫情之下任何一个国家和行业都不能独善其身,唯有齐心协力才能战胜疫情。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造血细胞,企业没有了何来经济运行?绝大多数展览产业链上的企业都处于停滞状态,减薪裁员不可避免。隔离、失业和收入的减少会造成需求端的走弱、疫情已经造成了物流端的停摆和供应链不畅,任何商品生产只要有其中一环被卡住整条生产线就会断掉,新闻随处可见搞外贸出口的开始裁员鼓励员工自谋生路,只要海外市场恢复不了。整个加工业和外贸企业还要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苦日子。
04从金融层面看
任何一个货币背后都有锚定物,美元和欧元后面的锚定物是国家信用,而人民币的锚定物是我们3万亿的外汇储备,是稳定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基石。短期美元避风港的作用凸显,全世界对于它需求不减反增所以在美联储大放水的前提下汇率依然上升。
疫情之下国际金融市场股票、基金、石油、黄金等投资产品都在做空,持有美元仍然是避风港。加之各行各业的影响短期无法好转,欧洲、美国等大公司大面积裁员,长期经济下行已经是大概率事件。对于所有企业来说最需要的是融资渠道解决生存的问题,恢复生产才是他们的当务之急而不是市场宣传(参展),现金流和持币观望将是期间大多数企业(会展行业的上游参展企业)的最佳选择。
由于信用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无抵押物,融资难将成为展览企业普遍现象。即使找到了投资方,时间优先、金额优先、比例优先,每个创始人在融资的时候也要问一下自己,如果只选一个的话你要哪个?
对于发展激进、摊子大、资产重、靠融资过日子的会展企业且行且珍惜。
赞 (482)